彌渡縣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王治華
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詩詞和楹聯是千年傳承的藝術形式。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藝術組合,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歷史的見證。在彩云之南的彌渡縣,有一位名叫王治華的老人,他是當地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更是這一傳統文化藝術的熱心守護者和傳播者。近日,我們有幸采訪到了這位老先生,深入了解他的藝術生涯和心得體會。
王治華,1940年生,云南省彌渡縣人,教師退休,中共黨員。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云南省南社研究會會員,云南省楹聯學會會員(曾是省楹聯學會理事、省楹聯學會楹聯研究所研究員),彌渡縣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彌渡詩聯》副主編。詩聯作品多有發表,參加競賽曾得過等級獎。著有《金秋頌》《詩聯文集》《歲月殘痕》《槐園文選》(學術論文集)《絕句三百首》《桑榆吟稿》和《中國書法大典個人專輯》,并參與彌渡五位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出版了《鐵柱金聲》。參與國內10個詩人出版了《中華詩詞十杰佳作選》,又參與國內18個詩人出版了《中國一線作家》。
藝術之旅:從小愛好到大成就
王治華先生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但他的心中卻懷揣著對詩詞楹聯的無限熱愛。他一貫喜歡唐詩宋詞和毛澤東詩詞,并嘗試著寫一些小詩。特別是退休后加入各級詩詞楹聯學會以來,他對詩詞楹聯的熱愛有增無減,從而對詩詞楹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漸開始在當地的文化圈子里嶄露頭角。
談及自己的藝術之旅,王治華先生感慨萬千,他表示,自己的成長經歷并非一帆風順,但正是這些坎坷讓他更加堅定了對詩詞楹聯文化的追求。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他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艱辛的努力,不斷學習和探索。在求學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詩詞理論文章和古今詩詞作品,不斷琢磨其中的韻味和技巧。
同時,他也積極參與各種文學活動和詩詞楹聯競賽,通過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
作品風格獨特:情感真摯,語言形象,意象宏大
王治華先生的作品題材廣泛多樣,情感真摯,語言形象,意象宏大,意境開闊。他的詩詞和楹聯作品不僅講究格律,更注重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涵蓋了政治歷史、山水田園,抒懷感慨,興觀群怨,風花雪月,鳥獸魚蟲等等多個方面,每一首都充滿了深情和內涵。例如,他在詞作《臨江仙?錦繡彌川》中寫道:“毗水粼粼波蕩漾,水光掩映天光,雄鷹展翅彩云翔。田疇苗茁壯,谷嶺木蔥蒼。鵠立芳春驚巨變,瓊樓遍起城鄉。通衢織網串村莊。山川鋪畫卷,百姓享安康。”這首詞描繪了彌渡山水的靜謐與美好,表達了他對故鄉的熱愛以及對自然和生活的眷戀。在七律《驪山華清池懷古》中,他寫道:“秦嶺驪山遺御湯,九龍湖岸柳絳揚。芙蓉帳暖春霄短,天子風流隱恨長。大義忘危生捉蔣,雞腸失信反監張。昔人往事東流水,楓色依然映夕陽”。這首詩表達了他對歷史的感慨,同時批判了唐玄宗和楊貴妃那種奢糜生活和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的言而無信。他的《七絕?割稻》“黃黃燦燦滿田疇,穗舞金風鐮舞秋。直起腰身舒口氣,喨開嗓子唱豐收”,語言流暢明快,意境優美,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大豐收后農民的喜悅心情。《七絕?送公糧》“秋高氣爽笑聲長,萬畝豐收稻谷香。車水馬龍朝國庫,爭先恐后送公糧”,真實地記錄了當年農民喜送公糧的景況。他的楹聯“小康生活十分景;大好河山一派春”以及“九域振雄風,甩掉一窮二白;百年開盛世,迎來萬紫千紅”。文字簡練,意象宏大,意境開闊,含意深刻,因而被中國楹聯學會分別選入“全國百副優秀楹聯”之一。類似這樣的作品,在他的詩聯集中是很多的。
對于自己的作品風格,王治華先生謙虛地表示,自己的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強調,一個好的作品需要經過反復推敲和修改,不斷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同時,他也鼓勵年輕人要勇于嘗試和創新,不要拘泥于一種風格或形式。
傳承與創新:致力于弘揚傳統文化
在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作為當地詩詞楹聯學會的副會長,王治華先生深知自己肩負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他表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基礎上,應該結合時代的特點和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優秀作品。同時,他也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詩詞楹聯這一傳統文化形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和講座,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而創作的《百壽圖》
——用一百個不同寫法的篆體“壽”字組成一個繁體“黨”字
心得體會:真實情感與人生體驗
在采訪過程中,王治華先生分享了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他表示,一個好的作品需要創作者的真實情感和人生體驗。只有在深入觀察、思考和感悟生活的基礎上,才能創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同時,他也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汲取各種營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水平。
歌頌彌渡的二百言長聯(自撰自書)
為了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創作素材,王治華先生曾經外出旅游或探親訪友,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沿革這些經歷不僅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也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他曾前往省內外名勝景區游覽,感受到了那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從而激發了他創作出一系列描寫祖國河山美景的詩作。如:“竹籬溝埂界,一寨兩國家。雞產緬中蛋,藤結中緬瓜。同喝一井水,共品半壺茶。言異相親善,人文你我他”——《游中緬邊界村》,這是中緬邊寨的真實寫照。“雄姿勃發一長龍,栩栩逶遲舞碧空。烽火凝成浩然氣,硝煙化作旅游風。江山壯美心胸曠,中外諧和關隘通。二度登臨春正好,古稀更上最高峰”——《重游八達嶺長城》,此詩寫出了萬里長城的壯美風光,表達了作者二次登臨長城的喜悅心情。“香格里拉夏日游,清新涼爽好閑休。奇峰突兀來天外,異景崢嶸入鏡頭。山舞銀龍戲蒼狗,原馳駿馬逗牦牛。藍天映水云悠蕩,碧海飛花魚醉浮。走進農家初見面,迎來少女半含羞。奶茶烤肉青稞酒,壯柱肥梁別致樓。無意訪家家已訪,有心留客客難留。忽聞原野蒼茫處,放牧姑娘亮鶯喉”——《夏游香格里拉》,此詩寫出了香格里拉那種獨有的山原風光和藏民的風貌習俗。“砂鍋煮魚嘗鮮味,蓋碗沏茶品畫樓”——《驅車環洱海》,這是大理白族的一種風味。“旭日東升光萬嶂,晚霞西映彩千巒。黃河金帶斜陽里,云海玉盤大壑間”——《登泰山》,這是泰山獨有的自然景觀。“無量山中云霧多,梯田綠樹滿山坡。哈尼村寨山腰嵌,小伙姑娘在唱歌”——《云霧山中》,這是滇南云霧山中特有的景象。“舟泛晴空逐水鳥,魚翔淺底逛云天”——《春游大理西湖》,這是用特殊的視角觀察自然景觀得出的特寫鏡頭。這些作品描繪了祖國大好山河的秀美風光和人文底蘊,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如畫的景象之中。
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創作的長聯(自撰自書)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治華先生寫了上百首贊美歌頌彌渡山水的詩詞楹聯作品,諸如《故鄉吟》、《沁園春?鐘靈毓秀彌渡川》、《水調歌頭?彌城新貌》等等,體現出他深深的故鄉情懷和濃濃的鄉愁韻味。
王治華先生也經常與友人交流切磋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他認為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討詩詞創作,能夠碰撞出思想火花,激發創作靈感。在與友人的交流中他不斷汲取新的靈感與創意,為自己的創作注入新的活力。
結語:老驥伏櫪獻余熱
在采訪即將結束時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王治華先生對詩詞楹聯這一傳統文化的無限熱愛和執著追求,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獻上自己的余熱,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尊重,通過這次訪談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治華先生的藝術生涯和心得體會,他的作品不僅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我們傳承和發展傳統優秀文化的典范,希望更多的人走近王治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