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清晨5點,天剛蒙蒙亮,48歲的賈雪峰就扛著掃帚出門了。她仔細清掃著大喇嘛堯村的每一條巷道,動作嫻熟而有力。這把用了3年的掃帚,早已不是謀生的工具,而是激勵她努力生活的精神支柱。她低頭看著掃帚柄上自己用紅漆描的“勤”字,還有柄上刻著幾道深深的凹痕——那是她記錄清掃天數的特殊方式。
時間回到2019年,賈雪峰一家還深陷困境。丈夫遭遇車禍癱瘓在床,兒子被迫輟學照顧父親,年邁的公婆拖著病體下地干活。全家全年收入不足5000元,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為繼。
“那時候,每天睜開眼就想哭。”賈雪峰回憶道,"給丈夫擦身時,看著曾經壯實的漢子瘦得皮包骨,心里像刀割一樣。"最困難的時候,她甚至想過帶著全家“一了百了”。
轉機出現在2019年秋天。土右旗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有達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她家情況,主動推薦她申請鄉村公益性崗位。“每月2000元工資,還能照顧家里。”這句話讓賈雪峰看到了希望。
經過培訓上崗后,賈雪峰格外珍惜這份工作。無論刮風下雨,她總是第一個到崗,最后一個離開。村里人都說:“賈大姐掃過的路,干凈得能照出人影來。”
這份工作徹底改變了賈雪峰一家的生活。她用第一個月工資給丈夫買了新輪椅。如今,兒子通過就業服務中心的技能培訓找到了穩定工作,丈夫的病情也有所好轉。
“這不是簡單的救濟,是靠勞動換來的尊嚴。”賈雪峰翻開記賬本,上面工整記錄著每一筆收入與支出。最讓她自豪的是,去年用積蓄翻新了家里的老房子。
在土右旗,像賈雪峰這樣的公益性崗位人員共有188人。這些崗位就像星星之火,點亮了一個個困難家庭的生活希望。據統計,該項目年均帶動脫貧家庭增收2.64萬元,年總計發放工資近500萬元。
就業服務中心主任介紹:“我們不僅提供崗位,還配套開展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服務,幫助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傍晚時分,賈雪峰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路過村文化廣場時,幾位老人熱情地跟她打招呼。夕陽下,干凈整潔的村道、歡聲笑語的廣場,構成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那把陪伴她多年的掃帚,在余暉中投下一道長長的影子,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普通農村婦女用勤勞改寫命運的故事。
供稿單位:土默特右旗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劉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