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桐木鎮桐木村西頭嶺下,澗山寺如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鑲嵌在桐湖公路之畔。這座承載著200余年歷史的宗教活動場所,既是當地信眾的精神家園,更是國家宗教政策護航鄉村發展、推動文旅融合的生動實踐樣本。
一、山水之間見智慧:天人合一的選址哲學
澗山寺坐北朝南,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三棟大殿(福主殿、財神殿、觀音殿)呈長方體布局,既顯威嚴莊重,又暗合傳統風水文化的智慧結晶。其選址嚴格遵循陰陽五行學說:廟址位居澗山塅中央,象征“中央戊己土”;廟門正對南方朱雀位(下澗山),背靠北方玄武屏障(上澗山),形成“藏風聚氣”的理想格局,故解放前素有“中流砥柱廟”之稱。這一選址不僅體現了先民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順應,更成為研究傳統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關于寺名起源,當地流傳著動人傳說:清嘉慶年間(1796-1820)初建時,一條小白蛇以“頭南尾北”的軌跡劃定地基范圍,指引工匠確定坐向。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既承載著民間對“有仙則靈”的樸素信仰,更成為澗山寺與地方文化共生共榮的歷史注腳。
二、百年滄桑展韌性:政策護航下的重生之路
(一)從破落廢墟到文化地標
澗山寺的四次重建史,是一部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奮斗史:
民國初年(第一次重建):信眾捐資將30平方米的茅草屋擴建為120平方米的三層瓦房,奠定早期規模,解放初期曾作為鄉村小學,見證教育與宗教場所的功能轉化;
1994年(第二次重建):隨著改革開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以謝淑樹、彭天章為首的信眾成立建廟委員會,在政府指導下建成三間瓦房,正式更名為“澗山寺”,標志著宗教活動場所的規范化發展;2000-2015年(第三、四次重建):在“保護合法宗教活動”政策支持下,理事會張名成、邢招啟、謝芝文、謝淑樹等主要成員,認真負責,科學規劃,先后建成三殿建筑群及配套用房,形成占地800平方米、功能齊全的宗教活動場所。2023年啟動大規模裝修工程,即將以“古樸典雅”的新貌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二)佛道融合的文化特質
澗山寺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包容性的信仰體系:福主、財神為道教神靈,觀音大士則兼具佛教菩薩與道教慈航道人的雙重身份。這種自宋代以來形成的“佛道融合”民間信仰,正是中華文化兼收并蓄的生動體現。廟內三殿并立,既保持宗教文化的莊嚴性,又貼近百姓“祈福納祥”的生活需求,成為連接傳統信仰與現代生活的精神紐帶。
三、鄉村振興新引擎:文旅融合的發展藍圖
(一)打造“文化+旅游”特色IP
澗山寺依托三大核心資源構建文旅矩陣:
歷史文化體驗:開放三殿建筑群,展示清代建筑工藝、民間傳說故事,打造“小白蛇傳奇”沉浸式講解項目;
民俗節慶活動:結合福主誕、觀音廟會等傳統節日,舉辦非遺展演、農耕文化展,推動“宗教節慶+鄉村旅游”深度融合;
生態休閑空間:利用周邊山水資源,規劃祈福步道、觀景平臺,形成 “山水朝圣+自然康養”的特色線路。
(二)踐行公益彰顯社會責任
作為多次榮獲“先進宗教活動場所”的典范,澗山寺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
扶貧濟困: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困難家庭學生、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近五年累計捐贈超50萬元;
文化傳承:計劃建設民俗戲臺,用于地方戲曲展演、傳統文化課堂,成為村民的精神文化陣地;
社區治理:納入村規民約管理體系,定期召開“宗教文化與鄉村發展”座談會,在矛盾調解、環境整治中發揮積極作用。
四、政策護航促發展:續寫時代新篇
從歷史塵埃中的茅草屋,到如今莊嚴雄偉的文化地標,澗山寺的變遷史,正是國家“保護合法宗教活動、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政策的成功實踐。在新時代背景下,澗山寺理事會正以“三堅持” 規劃未來:
1.堅持依法管理:嚴格落實《宗教事務條例》,完善財務公開、文物保護等制度;
2.堅持文化創新:推動宗教文化與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深度融合,開發文創產品、研學課程;
3.堅持共建共享:聯合村委會、文旅企業打造“宗教文化+生態旅游”示范項目,預計帶動周邊50余戶村民參與民宿、餐飲服務,年增收超20萬元。
當晨鐘暮鼓與鄉村振興的號角交織共鳴,澗山寺正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時代擔當,成為桐木村走向全國的金色名片。這里既是傳承千年的精神家園,更是政策賦能鄉村、文化振興鄉土的生動縮影。熱忱歡迎各界人士走進澗山寺,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見證宗教政策護航下的鄉村蝶變之路。
責任編輯:張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