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天地二仙廟位于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桐木鎮集市北郊鳳形山上,廟宇歷史悠久,是桐木人民的宗教文化圣地,也是紅色革命圣地。
據老革命邢序炎等同志的回憶,1930年即民國19年,文家市高升嶺戰役中,指揮所設在天地二仙廟里,由彭德懷將軍坐陣指揮,此事廣為流傳迄今。其部隊駐扎在桐木萬壽宮及李氏聯合祠、老街一帶,戰后,彭大將軍率領部隊北上。
楊勇將軍在1949年經過桐木周田到衡陽作戰,帶領解放軍四野部隊,解放大西南,在周田住了兩晚,得到了當地保甲的贊譽,并贈錦旗一面,題寫四個大字“勇勇上升”。
天地二仙廟所處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銜遠山,吞桐木,朝暉夕陽,氣象萬千,奇峰異石,岑影云光,蒼松翠柏,清風徐來。石蓮滿山,風景宜人。童叟游玩,流連忘返,好一個仙境之地。相傳起源于唐末宋初,歷經一千多年風雨洗禮,在桐木人民的維護下,多次維修重建,才有今天的規模。
中國歷朝歷代史料記載,百姓都有集資修建廟宇的傳統和習俗。在中國民間歷史上出現的廟宇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佛教廟宇、道教廟宇和民俗廟宇。而天地二仙廟基本上可歸入道教廟宇范疇,但從供奉諸神靈的情況看,更接近于一座民間信仰的民俗廟宇。農業社會老百姓的生活來源是種植、養殖、捕撈、狩獵等,寺廟便是他們用來祈福祭拜,祈求風調雨順除病祛災,向往美好生活愿景的樸素表達。
通常來講寺廟面積不大,矗立在村莊醒目之處,修建時往往采取集資的方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修建中充滿了敬畏之心,顯示出人們的信仰、信念和崇敬。
天地二仙廟里供奉的往往是天地神在內的全神畫像,涵蓋眾多神靈,如雷神、風神、雨神、電神,體現的是泛神觀念,但是也供奉土地神保佑莊稼豐收,護佑人們的生產生活。
每逢佳節虔誠信士供奉香火,絡繹不絕,永保四方平安,意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合家安然,幸福安康。
桐木天地二仙廟各屆理事會,堅持黨的領導,遵循“黨的宗教條例”,依照法律法規,規范管理,開展各項工作。將廟宇建成既是宗教活動場所,又是娛樂文化活動中心。
弘揚中華民族宗教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關愛孤、殘、病、老人,關注受災群眾,為廣大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廉潔奉獻,團結友愛,立足于人民群眾之中,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辦事,光明正大,共創和諧,文明宗教場所,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廟史傳說
我國是一個多神的國家,在眾多的名神中有著自己的來由,有的有史可查,有的來自古典文學文獻,有的來自民間傳說。桐木的“天地二仙”則來自后者。
唐朝末年,安祿山造反,朝廷腐敗無能,無力抗衡,朝中大員紛紛逃難避禍,其中,有一書吏名喚楊久萍,其精通“奇門遁甲”,酷愛風水研究,將整套地理叢書帶出逃跑,逃到江西吉安曾姓家中,開始了他的風水生涯。而后帶著曾姓兒子曾文遄做徒,師徒二人四處查看風水。曾文遄聰明伶俐,學得與其師不相上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久萍獲得趕山龍鞭,追龍到桐木,見此地八方毓秀,就地將羅盤一開,驚嘆此乃風水寶地也,被譽為丹鳳朝陽,楊久萍遂起私心,心想若將此地安葬其母,家族必出君王將相也,他將一個銅錢安葬在穴位中心,填土如故,又將自己的得意門生曾文遄叫來觀察風水寶地,其門生知師父有私心,文遄不悅。預先用豬油寫好“天地預先”四個字立碑于穴位中心,待師父楊久萍到來時,螞蟻在碑上聚成“天地預先”四字,楊久萍心中一驚,放棄了將此洞天福地葬母之念,后來才改為“天地二仙”廟,楊久萍也即改為“楊救貧”。
過后,當地百姓在此修建廟宇,名曰“天地二仙”廟。舊時廟門有副對聯“日有千人朝拜,夜觀萬盞明燈”。
祠廟在古代屬于一種行政體制,現在還有上年紀的人知道,何村何組古屬何所管轄。
四次建廟
朝代變遷,時光流逝,神廟幾經損毀。天地二仙廟數次重建。得天獨厚的遺址卻一脈流傳,民情風俗傳承至今。每年正月十三“天地二仙”出行游鄉,九月初九華誕,信士慶賀,敬神人群絡繹不絕。
改革開放后,再議建廟,在此次開工中發現廟宇的遺基。才知,已是第四次重建。
第一次建廟時間無從考證,但從遺基可推斷首建時,只有一棟,寬5m長6m,廟宇面積約為30m2。
第二次重建神廟時間亦無從考證,從基腳痕跡看,似乎比第一次大些,仍是一棟。寬約7m,長約9m,廟宇占地面積約63m2。
第三次重建廟宇。正殿兩棟一亭,有三個殿門,正殿門兩側各有一偏門,兩邊各有一個天井,正殿兩側有耳房數間。正殿寬12.4m,長16.3m,占地面積為202.12m2,加上耳房面積約400多m2。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至1957年在破除迷信浪潮中,被桐木出口花爆廠占用為“花炮試驗室”。
1958年公社書記戴晉甲同志在此改建六角亭烈士紀念塔。不久,在六角亭后面另建一層為天地二仙暫棲之地。
同期,在破除迷信浪潮中,參天柏樹差點被砍,大殿右前的鳳凰嘴被敲掉,鳳凰頭頂的仙水井被毀,其水清澈如鏡,鞭炮廠一水塔建在上面,結果毀了。自然環境和神奇風景遭到了破壞。
隨著歷史變遷,此廟歷盡滄桑。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政策出臺,各方面都得以開放,每逢祭祀,信士們就在橫廳祭奉天地二仙。
1994年至1996年,在桐木老街、三七、雅溪、蓬臺等群眾的迫切要求下,由金本立,金本圣、李貞友、張銘仟同志主持,恢復了舊俗“正月十三天地二仙”出行游鄉。
1997年開始集資建廟,在原址集資建廟是一種集體行為,能夠體現村民之間的團結和互助,大家共同出資,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有助于增強村民之間的合作聯系,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有著久遠的宗教和民間信仰傳統,廟宇在當地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村民們集資建廟是為了繼承和延續這種文化傳承,保留地方特色和歷史記憶。
同時廟宇往往和當地民俗活動緊密相聯。如廟會活動,建廟宇可以為這些民俗活動提供場所,促進民間的文化交流和情感溝通,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振興和發展。
1999年初,以金本立、李貞友等同志為首召集金本圣、郭樹珍、劉開坤、張銘仟、張汝璉、彭秀南、湯秀蓮、劉左珍、榮聯鳳、榮炳日、張汝文、陳本元、陳正友、彭天肖、金本南、李元友等同志,在六角亭上開會,商討建廟事宜。最后秉燭焚香在神前立誓,撞鐘擊鼓,卜卦禱告,百人一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決心之大,爭做貢獻。決定1999年8月16日破土動工,建廟堂正殿。寬11.5m,長18.3m,面積約在210.4m2。在老前輩劉開坤、李輝郁、曾炳生的建議下選出領導小組:理事長金本立,副理事長李貞友(全面負責)、金本圣(負責審批)、張汝鏈(負責工程質量計工等)、榮炳義(會計)、張汝文(出納)、劉左珍(負責接收捐款)、龐天香(負責驗收)、劉祥(負責監督管理)。
休閑廣場會議室,建于2019年,面積約140m2。汶川地震天地二仙廟向紅十字會捐助2萬元。
2019年6月18日和2020年9月10日,金本德個人贊助重病患者梅高兵,每次1500元,做大手術。
2019年至2025年,金本德帶領廟委會成員走訪群眾,給予特別困難者適當救濟,居民甘愛華,沒有勞動能力,沒有經濟來源,子女上學困難,每年幫扶1000元,深受當地百姓贊譽。
天地二仙廟在財務制度方面抓得特別嚴,購物一定要有經手人、驗收人或旁證人,手續齊全再審批,沒有審批手續不給錢。支出超過3500元(含3500元),一定要經過研究,集體通過才可行。市縣領導到天地二仙廟進行審核,他們說:“你們的財物管理得好,比正式單位還更嚴格。”
眾籌建廟
1999年8月16日,全境所管轄區信士合力破土動工。經過四村兩街的信士捐資獻工,第四次重建廟宇,威嚴堂皇,華麗多姿,完成兩棟一亭廟宇,歷時八個月竣工告成。
桐木天地二仙廟建成后,為當地村民提供了精神寄托的場所,他們通過向神靈祈福許愿等方式,尋求心理安慰和力量,以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得到神靈的庇護,實現家庭幸福,身體健康,五谷豐登,生活富足。特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信眾們參與各種活動如辭舊迎新,元宵燈會,猜燈謎賞花燈,豐富了村民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