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似乎是有仙人指點的。這位文質彬彬的才子,以跨越時空的能力,上溯魏晉,直逼“二王”,在20世紀依然能夠寫出溫文儒雅、風規自遠的書法。那么,他究竟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呢?
時代驕子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浙江吳興人,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著有《二王法書管窺》《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等;出版有《沈尹默法書集》《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默入蜀詞墨跡》等約20種書法集;詩詞著作有《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等。
五四運動期間,沈尹默作為北大著名教授,與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并發表了諸如《月夜》《三弦》等著名的白話詩篇,是中國新詩的最早倡導者之一,是新文化運動的骨干力量,其積極的姿態和高水平的創作,贏得了人們的贊譽。
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他與魯迅、錢玄同等人聯名發表宣言,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之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薦,擔任河北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務。1932年,沈尹默因不滿政府壓制學生運動,憤然辭職,赴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抗日戰爭時期,應于右任的邀請,去重慶任監察院委員。后居上海,以鬻字為生,自甘清貧。
新中國成立后,沈尹默先后參加了上海市政協、市博物館、市文管會、市文聯、市文史館、中國畫院的工作,參與創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為新中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尤其是中國書法藝術實踐和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毛主席曾對他的工作和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博集廣匯
沈尹默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超過了他的詩名。他和于右任分別代表帖學和碑學的兩座高峰。他師法“二王”、米芾等帖學大師,摻以北碑、墓志,用筆清健秀潤。晚年,沈尹默轉向書法理論的研究和書法藝術的普及教育。
1906年,沈尹默從日本留學回國。第二年,他受聘于浙江高等師范學校。沈尹默在杭州時,結識了著名青年詩人劉季平,兩人頻繁往來,甚是密切。沈尹默曾寫過一首詩《題季平黃葉樓》,劉季平請沈尹默把這首寫成書法作品張貼在書房。后被陳獨秀看見,陳獨秀直言不諱地對沈尹默說:“我叫陳仲甫,在劉季平家看到你寫的書法和《題季平黃葉樓》的詩,詩作得很高雅,我很欣賞,就是這張字,寫得俗氣了。”陳獨秀和沈尹默初次見面,未作寒暄,便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此以后,沈尹默更加努力鉆研書法,從褚遂良開始,遍習晉唐及北宋“蘇米”各名家,力追“二王”,堅持臨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春,沈尹默受聘到北大任教。課余時間,仍然不忘記練習書法,閑暇時就去故宮觀摹唐宋以來的名家真跡,眼界大開。這是沈尹默書法生涯中一個關鍵時期。沈尹默的書法由此漸入佳境,秀雅俊美的個人風格于此時基本形成。
在書法實踐的同時,沈尹默亦重視書法理論研究。他結合自己學書法的親身體會,將書法理論通俗化,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其書法理論著作,多發表于1949年以后,諸如《談書法》《書法漫談》《書法論》《文學改革與書法興廢問題》《學書叢話》《談中國書法》,《書法藝術的時代精神》《二王法書管窺》《書法論叢》《沈尹默論書叢稿》等。
帖學風流
民國初年,書壇有“南沈北于”之稱。著名文學家徐平羽評價沈尹默的書法藝術:“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謝稚柳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陸維釗說:“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
哲學上講外因和內因的問題,說的是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本。關于陳獨秀指出早期的沈尹默書法不好這點,沈本人也有記述,他在《書法漫談》里寫道:“25歲左右回到杭州,遇見了一個姓陳的朋友,他第一面和我交談,開口便這樣說,我昨天在劉三那里,看見了你一首詩,詩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我初聽了,實在有些刺耳,繼而細想一想,他的話很有理由,我是受過了黃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點仇老的習氣,那時,自己既不善于懸腕,又喜歡用長鋒羊毫,更顯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陳姓朋友所說的是藥石之言,我非常感激他。就在那個時候,立志要改正以往的種種錯誤……”
沈尹默不僅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進行了深入思考,認為當時學書取法不高,沾染習氣;不僅認為陳獨秀的話乃“藥石之言”,而且充滿感激;不僅表了決心改正,而且身體力行——取法乎上,持之以恒。現在看來,陳獨秀直陳其弊,沈尹默從善如流。
沈尹默在《論書叢稿》中寫道:“凡是學書的人,首先要知道前人的法度、時代精神和個人特性,三者必須使它結合起來方始成功。”書法曾經俗在其骨的沈尹默,講出其成功的秘訣,我們需要聽得進去。
1971年6月1日,一代書法大師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歲。沈尹默臨寫的《蘭亭序》曾得到于右任稱贊,并且對《蘭亭序》終生浸淫。在解放后聲勢浩大的《蘭亭》論辯中,沈尹默態度堅決、立場鮮明,從不懷疑“天下第一行書”的真實性。這不僅是學術的問題,也顯示出沈尹默對帖學書法的熱愛。
(作者為書法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后,供職于國務院參事室,兼任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