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茶香透一座山,一碗茶暖透一顆心,一杯茶品盡天下事,萬種風情茶里邊。”歌中道出了鳳慶人民對茶葉的濃厚愛戀。茶葉是鳳慶人民的根,也是這塊土地所孕育的魂。鳳慶是全國十大產茶縣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滇紅茶之鄉,境內有樹齡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樹——錦秀茶王,有茶園30萬畝,滇紅茶曾作為國禮贈予英國女王和斯里蘭卡總統、總理等外國政要。鳳慶有悠久的種茶、制茶歷史,有得天獨厚的宜茶環境,有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我家就位于全縣打造的知名古茶樹(園)基地——瓊英古茶樹基地的郭大寨彝族白族鄉。郭大寨彝族白族鄉地處鳳慶縣西南部,境內大部分為山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屬亞熱帶溫涼氣候,其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多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水量1506毫米。獨特的自然環境為茶葉種植提供了優生地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區域環境造就了特色的茶葉品質,成就了一段段與茶有關的歷史佳話,當地居民在與茶相生相伴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深厚而耐人尋味的茶詩、茶歌、茶故事,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禮、茶俗、茶文化。我家就是滇紅之鄉滾滾歷史長河中的縮影,也是這萬千滇紅茶農中的一員。我們家祖祖輩輩主要都是以種植茶葉與核桃為生,古茶樹齡大多在300至500年之間,扎根于高山峽谷和密林深處,沐浴著云霧的仙氣,吸納著自然的靈氣。樹林里,水岸邊,古樹茶如仙女下凡,每一片葉子都吸收著天地之精華。
手工制作顯真意,一枝一葉總關情。目前,我們家的茶葉一直秉持純手工制作的傳統,因為手工制作出來的茶葉香味更濃、品質更好,也更能體現我們世代茶農的一片真情。我們制作的茶葉主要有“古樹茶——私家珍藏”、“原生態罐裝茶”、“珍藏茶”、“古樹龍珠”等種類,全部為無農藥、無化肥、純天然茶。我們純手工茶葉的制作流程主要為:首先是“采青”。我們在源頭上注重茶葉品質的選取,主要采摘茶葉品色香俱優的原料,采摘主要分為以嫩芽為主的芽茶類和以葉片為主的葉茶類,有一芯一葉、一芯兩葉和一芯多葉,在源頭上把好品質關。其次是“萎凋”。茶青采下來后,置于日光下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青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萎凋過程中注重靜置與攪拌交替進行,促進氧化和發酵。然后是“炒青”。開始用鐵鍋殺青,炒茶師熟練運用“翻”、“抖”、“燜”等技術,把茶葉充分進行翻炒,整個過程持續半小時左右,主要目的是以高溫炒青破壞葉片中酵素的活性并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可除去鮮葉中的臭青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于揉捻。再次是“揉捻”,將殺青后的茶葉攤開晾冷,用手把茶葉反復地揉捻,目的是揉破細胞壁,使茶葉里面的營養成分充分揮發出來,以利于沖泡。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樣,揉捻的次數越多,茶性就會變的越低沉,分為輕揉捻、中揉捻和重揉捻,揉捻后成形。然后是“干燥”。利用干燥機以熱風烘干揉捻后的茶葉,使其含水量低于百分之四,利于貯藏運銷,通常為了能使內外干燥一致,常采用二次干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干燥,然后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干燥。最后是“精制”。干燥過的茶就可以拿來沖泡飲用,可是這種茶外型不好看,品質也還不穩定,此時我們會進一步加工,進行“篩分”、“剪切”、“拔梗”、“覆火”、“風選”等精制步驟,再分別包裝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家的核桃主要以原生態核桃為主,有古樹核桃、薄皮核桃等。品質優、味道美、營養成分高。烘干和加工的方法主要為:烘干包括陽光曬干、柴火烘干、機械化烘干等方法,烘干過后把干了的核桃過篩、分撿,最后進行銷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是多么的正確而深刻,不僅是國家需要綠水青山,我們農民更需要綠水青山,因為綠水青山不僅是保護生態保護自然的需要,反過來大自然又回饋給我們讓農民發家致富。我做茶葉、核桃收購加工及銷售也有20年了,在2015年4月21創建了自己收購加工店。在2019年2月17日給我家核桃做了檢驗報告,又于2021年申請注冊“東林鳳吾”茶葉、核桃商標。現在我也通過網絡平臺出售自己生產制作的核桃和茶葉,也得到了網友們的支持,我希望家鄉的農產品能夠走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們。
人生如茶,沉浮幾度,笑傲風雨輪回!新時代,黨的政策越來越好,不僅讓我們脫貧致富,更帶領我們進行鄉村振興。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讓家鄉的核桃茶葉以及別的特產走出我們的大山,讓它們走向全國各地,甚至走向國外。這就是我一個山里人多年以來的愿望。望各級領導,各大媒體,各好心人士能給予我支持和幫助。